倫敦皇室御用名店「HUNTSMAN」中,展示著一款傳承了三百年歷史的領帶──kuska fabric。
誰能想到,這個在當今致力於與國內外頂尖品牌合作的kuska fabric,其背後的丹後織物工廠竟曾經一度陷入倒閉危機。究竟是什麼力量,讓這間歷史悠久的工坊創造出今日的輝煌成就?
這次,我們有幸拜訪「kuska fabric」位於京丹後、成功地將傳統的丹後織物技術與現代創意融合的工房,同時也聆聽職人們對理念的堅持,與那未曾被人知曉的心聲,親身感受手工織布機獨有的織物魅力。
如果您對傳統工藝有著無比的熱情,渴望擁有能展現個人品味的高級領帶、配件或包款,那麼這篇文章絕對能滿足您的期待。
匠心獨運,享譽國際:kuska fabric的品牌魅力



京都北部的丹後地區,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丹後織物之鄉,也是當地重要的產業命脈。鼎盛時期曾佔據日本絲織品市場的六成、和服產量的七成,是各式和服場合不可或缺的元素,更有「嘎嚓萬」之稱,形容織機一響,便能帶來豐厚利潤。 然而隨著和服文化的式微,丹後織物也一度面臨衰退。
此時,「kuska fabric」的現任社長──楠泰彥先生,為這項傳統產業注入了全新活力。他突破傳統丹後縮緬的框架,推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產品,例如散發高雅光澤的絲綢領帶、皮革編織包以及款式時尚的運動鞋。
其中,kuska fabric的領帶更在倫敦薩佛街(Savile Row)的頂級男裝名店「HUNTSMAN」(知名電影《金牌特務》取景地)販售。此外,BMW X7 NISHIKI LOUNGE車款的置物箱也採用了kuska fabric的手工編織皮革,以「BMW與日本名匠的共演」為題,引發熱烈討論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2024年度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中,小泉進次郎先生也選擇配戴kuska fabric的丹後藍領帶發表政見。
kuska fabric 不僅以其優雅的光澤受到各界推崇,更被譽為「足以挑戰世界的品牌」。
探訪幕後:支撐 kuska fabric的工藝搖籃

2008年,楠泰彥先生就任代表董事一職之際,便毅然捨棄傳統的機械織布機,轉而使用自家研發的手工織布機。
他巧妙地結合了人工手織才能呈現的「質感」與機械的「生產效率」,創造出kuska fabric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。那麼,手工織布機能夠展現什麼樣的丹後織物魅力呢?


走進工房,織布機「嘎嚓嘎嚓」的編織聲在耳邊迴盪。
楠泰彥先生在工房入口處展示了兩塊布料。一塊觸感粗硬,另一塊則是我們熟悉的白色光滑布料。 觸感粗硬的布料保留了蠶繭中的「絲膠」(sericin)。這種成分不去除的話不僅會影響到布料的質感,豐富的營養成分還會引來蟲蛀,因此要經過「精練」這道工序,將絲膠洗滌乾淨。但令人驚訝的是,蠶繭中的絲膠含量竟高達百分之二十!換句話說,丹後縮緬是用剩餘的百分之八十來製作的。

在精練工序中去除的絲膠由於與人體肌膚相容性極佳,故經常用來製作化妝水和沐浴乳等產品。一聽到是蠶繭的蛋白質,是不是會讓人聯想到宛如絲綢光滑柔嫩的肌膚呢?
繼續深入工房,映入眼簾的是整齊排列的手工織布機。
手工織布機的奧秘:提花梭織機原理的巧妙運用

用來織布的絲線,細若髮絲。很難想像如此纖細的絲線,竟能交織出如此精美絕倫的布料。
手工織布機的繁複圖案,其秘密藏於「紋紙」,即所謂的打孔卡(或稱穿孔卡)之中。這看似簡單的紙板,卻是預先編排的程式。孔洞(代表「零」)與無孔洞(代表「一」)的排列組合,如同織工的無聲指令,指引經線在梭間舞動,最終織就出令人驚嘆的藝術之作。
這項技術源自法國發明家雅卡爾(Joseph Marie Jacquard)所發明的「提花梭織機」原理。更令人驚嘆的是,這個運作原理還啟發了電腦二進制的發展,可謂現代科技的先驅!
在提花梭織機技術傳入丹後地區之前,所有的織布工序都仰賴人工手動操作,因此當時的丹後織物大多是獻給寺社佛閣的頂級品,十分珍貴。

從圖案設計到打孔卡製作,再到織布,每一道工序都出自丹後職人之手。可見一件織物的誕生,凝聚了各領域專業人士的精湛技藝與心血。
而如今使用打孔卡實際操作手工織布機,將這份珍貴技藝傳承下去的,正是kuska fabric的職人。
匠心獨運:機器無法複製的「光澤之美」


在訪談的過程中,我們有幸得以就近觀摩手工織布的過程。
只見職人熟練地將纏繞著五條絲線的梭子在經線之間靈巧穿梭。只要腳底輕踩踏板,手工織布機便會發出「嘎嚓」聲,緯線順勢落下,織紋逐漸形成。
在這一來一回之間,彷彿窺見了前人智慧的結晶。

例如,梭子內部裝有鉛塊,藉此增加重量,從而確保梭子能夠平穩地飛越至布料的邊緣。
這個梭子上頭纏繞了不少五股線,但在織造過程中,有些絲線可能會鬆脫,因此職人需要隨時關注並調整絲線的狀態。

為了避免織好的布料向內捲曲,職人還會使用一種竹製工具──「伸子針」來輔助作業。
伸子針的兩端裝有尖銳的針頭,可以固定在布料的兩側,以保持布料的寬度。這些細節,充分展現了丹後織物職人的精湛巧思。

照片中的職人所採用的是丹後織物的織法之一——「弗雷斯科」(Fresco),這是一種使經線與緯線交織的「絞織」技法。
相較於機器織布的快速與冰冷,手工織布的織紋保留了更多的空氣感,創造出獨特的光影效果,讓布料展現立體感,這是機器永遠無法模仿的。正是這份手工的溫度,才能將絲綢獨有的光線反射力發揮到極致。
仔細觀察,從側面看到的布料呈現的是銀色光澤,但從正面看時卻是純白色。您會發現,觀看角度的不同,布料展現的色彩也會隨之而異,令人著迷。
近距離觀賞布料表面時,每個織紋皆微微隆起,呈現出立體感,但機器織造的織紋卻顯得平坦,缺乏生命力。
手工織造所呈現的光線反射效果並非單一的灰色,而是銀色、黑色等多種難以定義的複雜色調。看似鮮豔的藍色絲線在與黑色絲線交織之後,不僅保持本身的亮度,還能呈現出沉穩的色調。
此外,在手工織造過程當中,織紋的大小與寬度也會產生微米級的差異,這些細微差異的累積,正是織物獨特表情的來源。
一件件色澤優雅、獨一無二的作品,就這樣在職人的指尖下誕生。
織物與心境:職人的自我修練

織物的表情,往往隨著當天的濕度與職人的心境而變化。
空氣乾燥時,絲線會變得僵硬緊繃,編織時往往需要妥善拿捏力道。但在潮濕的雨天,絲線卻又會變得鬆軟而易回縮,分寸之間,考驗著職人的經驗與手感。
心情,更是織物的隱形調色盤。情緒煩躁時,織紋容易因用力過度而扁塌;心不在焉時,布料的紋理又會顯得不均勻。
因此每當要坐上手工織布機之前,職人都必須先沉澱心情,整理思緒,即使再勉強,也要讓心情回歸平靜。
「轉換心情並不容易,但只要全神貫注地投入織布,就能忘卻所有煩惱,讓這一天變得更美好。」職人如此說道。
有時明明上午還順利地織著布,卻因下午的一場雨而讓絲線的狀態全然改變。因此織布的每一分每一刻,都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才行。
「能夠立即察覺那些細微的不均勻,並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創造出更完美的織物,這才是真正的專業。」
手工織布機也並非永遠都處於最佳狀態。偶爾出現的小故障職人也必須親自排除、細心調整。畢竟每一次停頓都會打斷織布的節奏。因此職人必須耐心地與手工織布機相處,將它視為親密的夥伴,自我成長的一部分。
即便如此,織布之路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。就算是職人,也難免會遇到「怎麼織都不對勁」、「織紋總是出現偏差」等挫折。 但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,讓他們越挫越勇,不斷精進呢?
熱情與使命:支持匠人精神的動力

某日當我偶然瞥見一位顧客戴著kuska fabric的領帶時,內心忽然湧上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。
對我來說,這原本只是「一塊布料」,經過織造、裁剪,最終成為一條領帶。但是現在這條領帶被一位喜愛它的人買下,配戴在身上,成為展現個人風格的一部分。
意識到這一點時,我對自己所創造的東西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。
此外,來自顧客的感謝訊息、媒體參訪後所傳達的感動……這些點點滴滴,也都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所創造的價值,遠比想像中更加珍貴。
誰能想到從小在織布機聲中長大的我,有一天竟然會成為織造這聲音的職人呢?這一切,都要歸功於前輩們的悉心守護,將這項珍貴的技藝傳承下來。
如今的我,更深刻地感受到能在如此完善的環境中將這份技藝傳承給年輕一代,是何等幸運的事。
kuska fabric 匯聚了各世代的職人,他們在傳承技藝的同時,也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。儘管必須始終保持高品質,卻不能僅僅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。即便今天的成果看似完美,明天仍可能面臨挑戰。
在不斷的反覆過程中所織成的布料,正是創作者和藝術家技術的結晶。
kuska fabric 的人才培育:傳承與創新

令人驚訝的是,在kuska fabric活躍的職人初期大多為門外漢,甚至不乏從兼職做起的母親,在孩子長大後才轉為全職。
完善的手工織布機操作與技術傳授系統,讓新進員工在短短二至三個月內就能獨立完成產品。然而若想持續生產高品質的織物,則需要二至三年的時間,在反覆磨練中不斷精進才行。
更特別的是,kuska fabric的職人不僅負責織布,更要親身參與縫製等工序,完整體驗織物製作的每一個環節。
這樣的歷練,讓職人深知每一寸布料都將被用於領帶製作,即便是細微之處,也絕不容許任何疏忽。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,造就了kuska fabric無可取代的品質。
在kuska fabric,這份工作並非僅僅是「為了謀生」,而是源自「對織物的愛」。唯有抱持著這份熱忱,才能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精進技藝。
雖說「熟能生巧」,但若少了鞠躬盡瘁的決心,就難以在這條道路上有所成就。
kuska fabric 的產品系列:多元發展,匠心獨具


除了廣受歡迎的領帶,kuska fabric 還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產品。
例如使用真絲製成的圍巾不僅比一般絲綢更具厚度,還擁有如棉花般柔軟的觸感,為肌膚帶來最溫柔的呵護。
此外,從耳環、髮帶等精緻配件,到環保袋、編織牛皮包,甚至是運動鞋,kuska fabric 的產品線可說是相當多元,應有盡有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皮革包採用了專用的皮革織機來製作,並由日本頂尖的皮包產地——兵庫縣豐岡的職人進行最後加工,為品質掛上保證。
※領帶可在各個門市購買,但其他商品原則上限自家銷售。

為了呼應楠泰彥先生的衝浪嗜好,kuska fabric 設計了一塊融入丹後藍布料的衝浪板,完美結合了傳統織物與現代潮流。
試想,當更多人發現這款時尚衝浪板竟是將丹後織物融入板面製成時,定能感受到丹後織物既傳統又親切的獨特魅力。

近年來,kuska fabric也開始跨足布料藝術創作,展現其無限的創意。
這些藝術作品最有趣的地方,在於正反兩面皆可欣賞,呈現不同的風貌,呼應了kuska fabric「追求美麗與人性」的企業理念。
楠泰彥先生對丹後織物的未來充滿期待,並表示:「希望未來能與更多畫家和藝術家攜手合作,共同探索丹後織物的更多可能性」。
丹後織物的未來展望:挑戰與機遇

楠泰彥先生認為,丹後地區的織物製造技術無庸置疑,但在品牌經營與市場推廣方面仍有待精進。
因此,kuska fabric在產品開發、設計及公關方面選擇與各領域的專家合作,來彌補專業知識上的不足。這種「乾脆委託專家」的態度,不僅是對專業的尊重,也體現了對消費者需求的重視。
楠泰彥先生深知,唯有不斷貼近市場、創造出真正符合人們需求的商品,才能讓傳統工藝得以永續發展,而非僅停留在自我陶醉的象牙塔中。
參訪kuska fabric的心得:感悟與啟發


建築物的外牆上,繪製著丹後原生動物在海面衝浪的生動景象,猴子、鹿、螃蟹,都成了畫中的主角。
這幅充滿童趣的牆面藝術出自丹後久美濱町的藝術家210(Two Ten)之手。其中大面積的白色區域,正是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kuska fabric引以為傲的編織技法「嘎爾扎」(Garza)——一種經緯線交錯扭轉,創造出獨特質感與透氣性的絞織技術。
傳統產業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,令人不禁讚嘆。因為kuska fabric就是憑藉著「擁有立體感的布料」所創造的獨特高級感,才能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。
這一切,都源於丹後手工織布技術對品質的極致追求,以及楠泰彥先生堅信這項技藝能夠成為世界唯一的信念。
時至今日,kuska fabric已是丹後地區碩果僅存的手織企業,守護著這項堪稱丹後文化獨特魅力的珍貴技藝,並將其發揚光大。
在這次的訪談中,職人們所展現的藝術家精神,深深觸動了我們這些以寫作為終身志業的人。衷心期盼閱讀至此的您,也能感受到那份深藏在kuska fabric織物中的熱情與感動。
kuska fabric 基本資訊


楠 泰彥
京都丹後人,30歲承接家族織物事業,
以丹後織物的精湛工藝,創立了領帶品牌「KUSKA」,
不僅在日本國內百貨公司、精品店及自家門市販售,
更連續三年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男裝展PITTI UOMO 亮相,
成功打入國際市場,
進駐倫敦薩維爾街皇家認證店家。
為拓展更多元的產品線,
後將品牌從「KUSKA」更名為「kuska fabric」,
並透過在地媒體「THE TANGO」,
積極向世界宣傳丹後的獨特魅力。
kuska fabric tango factory shop 京都丹後 (工房店) 地址:京都府与謝郡与謝野町岩屋384-1 電話:0772-42-4045 營業時間:10:00~17:00 公休日:週日(不定休。需確認行事曆) 官網:https://kuska.jp/(日文網頁) Mail:info@kuska.jp 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kuska1936/ |
kuska fabric flagship shop 帝國飯店廣場東京(旗艦店) 地址:東京都千代田区内幸町1-1-1 帝国ホテル東京 地下アーケード 電話:03-6205-7822 營業時間:10:00~19:00 公休日:依施設休館日而定 Mail:shop@kuska.jp |
kuska fabric門市相關資訊請點擊此處。
凡購買kuska fabric產品,即可預約參觀工房,親身感受丹後織物的魅力。
此外,品牌亦提供客製化服務,領帶製作約需2至3個月,其他商品亦歡迎洽詢。